导航
墓志与墓铭文化起源探讨--实体花圈店
发布人:花圈网 发布于: 2019/3/1 7


港澳台祭奠花圈(1对) 最早的丧葬类铭文类似于后世的招魂幡,其载体是布帛,铭文也非常简单,只是将死者姓名书写其上,居丧期间以竹竿悬挂,起标示作用。死者既葬以后,子孙追念先祖,遂将其功德镂刻在钟鼎之上,明示后世,于是就出现了鼎铭。銘者,论撰其先祖之德善、功烈、勋劳、庆赏、声名。铭之义,称美而不称恶,此孝子孝孙之心也,唯贤者能之。其先祖有美而不称之,君子之所耻也。鼎铭存于宗庙之中,具有类似于后世家传的史料功能。 
    墓志与墓铭乃是两种不同的文体。一般来说,墓志多是散体型的叙事文字,是文章的主体部分,墓铭多是韵语型的总结文字。后世所称的“墓志铭”,是指兼具墓志与墓铭者。 
    关于墓铭的起源,说法很多,比较可信的说法见于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。其词云:杜子夏葬长安北四里,临终作文曰:“魏郡杜邺,立志忠款。犬马未陈,奄先草露。骨肉归于后土,气魂无所不之。何必故丘,然后即化。封于长安北郭,此焉宴息”。及死,命刊石埋于墓侧,墓前种松柏树五株,至今茂盛。 
    杜邺的这篇自作文章尽管没有以墓铭标题,也不是整齐的韵语,在体式上与后世成熟的墓铭还有很多差异,但是从内容上来看,这篇文章简略地叙述了杜邺个人的生平、性格,也包含了志业未酬的喟叹,以及放弃还葬故里,选择长眠京畿的达观。这些内容都与后世墓铭具有实质上的吻合,所以后人将墓铭的源头追溯至此。 
    早期的墓铭通常被埋在墓前三尺左右的地方,主要功用是记载墓主人的身世,当陵谷变迁,坟墓不可辨识时,还可以根据地下埋藏的墓铭了解墓主人的生平事迹等。另外,早期墓铭往往是自作,或是墓主人子孙所作,后世文体发展,墓主后人往往请文坛巨子代笔,希望人借文传。 
    名家作铭一般都会收取丰厚的润笔,受人钱财,作文时难免有所避讳,所以表彰墓主德行功业者居多,而批评贬抑者少,曲询人情,润饰太过,就成了墓铭的主要缺点。当然,高明的文士还是可以将《春秋》笔法运用其中,暗施褒贬,韩俞就是这种做法的代表。韩愈对于墓铭文体的贡献,王之绩论及之,其《铁立文起》前篇卷六《墓志铭》云: 
    墓志,则直述世系、岁月、名氏、爵里,用防陵谷迁改。埋铭,墓记,与墓志同,而墓记则无铭辞耳。古今作者,唯昌黎最高,行文叙事,面目首尾,不再蹈袭。凡碑碣表于外者,文则稍详,志铭埋于圹者,文则严谨。其书法,则唯书其学行大节,小善寸长,则皆弗录。 
    王之绩说韩愈墓铭力避蹈袭,行文严谨有法,书其大节而略其小善,坚持客观的标准,能够做到有其美而必书之,无其美而必去之。墓铭经过韩愈的改造,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諛墓文字,一些适当的批评意见也可以巧妙地穿插其间,从而达到劝善规过、维系道统的目的。把墓铭这种文题的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提到相当的高度。进入宋代,古文大家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写过大量的墓志铭,墓志铭这种文体完全成熟。当时不仅朝中大官显贵要为自己的过世亲人写墓铭,而且也兴到民间,形成风气。之后,像苏轼、曾巩、黄宗羲,方苞等等都是墓铭写作的大家。


上一篇:英烈刘雪峰墓志--实体花圈店
下一篇:包头柴氏父祖墓志--实体花圈店
相关资讯:
 ·祭拜花束:鲜花祭拜应该怎么挑选花束,精品推荐
 ·宜黄县回归园(抚州市广昌县s336)附近花圈店花圈花篮配送
 ·高雄縣旗山鎮第六公墓納骨塔(旗山鎮)附近花圈店花圈花篮配送

客服热线/企业微信号:18939884868
QQ/微信同号:972445352
在线客服咨询
在线客服